淺水區域海洋物探OBN(海底節點)鋪設纜繩
海洋物探技術作為油氣資源勘探的重要手段,近年來在淺水區域的應用日益廣泛。其中,海底節點(Ocean Bottom Node,簡稱OBN)技術因其高精度、靈活性強等優勢,逐漸成為淺水區域地震數據采集的主流方式之一。而OBN鋪設纜繩作為整個作業流程中的關鍵環節,其技術細節和操作規范直接影響數據質量和作業效率。本文將圍繞淺水區域OBN鋪設纜繩的技術要點、作業流程、挑戰及解決方案展開詳細探討。
一、淺水區域OBN技術概述
OBN是一種部署于海底的地震采集設備,通過內置檢波器和水聽器記錄地震波信號。與傳統的拖纜勘探相比,OBN在淺水區域(通常指水深小于500米的區域)具有顯著優勢:
1、數據質量更高:節點直接接觸海底,可接收更豐富的地震波信息,尤其是橫波信號,對復雜地質構造的成像更清晰。
2、作業靈活性:不受水深限制,適合淺水區礁石、平臺密集等復雜地形。
3、環境友好性:減少船舶拖纜作業對海洋生物的影響。
在淺水區域,OBN通常通過纜繩連接成陣列,纜繩既是數據傳輸通道,也是節點定位和回收的載體。因此,纜繩鋪設的精度和穩定性至關重要。
二、OBN鋪設纜繩的技術要點
1、纜繩材料選擇
淺水區域纜繩需具備高強度、耐腐蝕和抗生物附著特性。常見材料包括:
-芳綸纖維
-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
-滌綸纖維
2、鋪設路徑規劃
需結合海底地形、洋流方向和勘探目標設計路徑:
- 避開礁石、沉船等障礙物;
- 采用“之”字形或網格狀布局,確保節點間距均勻(通常為200-400米);
- 利用多波束聲吶和側掃聲吶預先掃描海底,生成高精度地形圖。
3、鋪設設備與工藝
-鋪設船:配備動態定位系統(DP)和自動張緊裝置,保持纜繩貼底;
-水下機器人(ROV):輔助纜繩定位和節點釋放,精度可達±1米;
-實時監控系統:通過光纖傳感技術監測纜繩張力和節點狀態。
三、作業流程詳解
1、前期準備
- 根據勘探區域設計節點布設方案,計算纜繩長度和節點數量;
- 對纜繩進行抗拉測試和防水密封檢查。
2、鋪設階段
- 船舶以1-2節航速勻速航行,通過絞車釋放纜繩;
- ROV跟隨纜繩下沉,調整節點位置并清除路徑雜物;
- 每間隔設定距離(如50米)部署配重塊,確保纜繩貼底。
3、后期固定與校驗
- 通過聲學信標校準節點坐標;
- 利用短基線(SBL)或超短基線(USBL)系統復核位置;
- 進行測試激發,驗證節點信號接收質量。
四、淺水區域的特殊挑戰與解決方案
1、強洋流干擾
- 挑戰:淺水區潮汐和洋流易導致纜繩漂移。
- 解決方案:采用流線型纜繩設計,增加錨固點;選擇潮汐窗口期作業。
2、復雜海底地形
- 挑戰:礁石、沙波可能磨損纜繩。
- 解決方案:使用耐磨護套,或采用懸浮式鋪設(離底1-2米)。
3、漁業活動沖突
- 挑戰:漁網拖拽可能損壞纜繩。
- 解決方案:與當地漁業部門協調,設置浮標警示;優先選擇非捕撈季節作業。
產品名稱:海洋物探纜繩
產品直徑:10mm,12mm
產品材質: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,滌綸纖維
配件:雞心環、梨形環、掛點
青島華凱海洋有限公司(海麗雅集團)針對不同海洋物探作業而設計,提供海洋物探作業成套系統裝備,海洋物探纜繩可根據不同作業需求由滌綸、芳綸或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制成,并可在外層增加保護套或擠塑層,提升耐磨性、耐腐蝕性和操作性能,具有高強度、低延伸等特點,同時可以配備所需相關配件,方便搭載地震探測節點或其他海洋物探儀器,適用于海洋拖纜地震勘探(TS)、海底地震儀勘探(OBS)、海底電纜地震勘探(OBC)、海底節點地震勘探(OBN) 等海洋勘探作業。
淺水區域OBN鋪設纜繩是一項融合海洋工程、材料科學和地球物理學的綜合性技術。隨著材料革新和智能化裝備的發展,未來其效率與精度將進一步提升,為海洋油氣勘探提供更可靠的技術支撐。作業中需持續優化環境適應性和成本控制,以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。
聯系人:李經理(TEL:18363969016)
郵箱:lilu@qingdaohk.com
公司總部:山東·青島市市北區大沙路2號
工業園地址:山東·青島市城陽區雙元路182號-1
抖音掃一掃
微信掃一掃